王主任凑过去低声说,"
省厅刚发来《民族地区特色学校评估细则》征求意见稿。。。"
老人如梦初醒。
他僵硬地点头,突然指着纳米黑板:"
那个。。。教学设备还适应吗?"
龙安心愣了两秒才反应过来这是在转移话题:"
很好用,特别是双语课件切换功能。。。"
"
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。
"
郑组长的官腔又回来了,但语气软了许多,"
当然,优秀传统文化也要。。。适当传承。
"
检查结束得突然。
督导组收走学生作业本和几件教具当"
素材"
,却留下了那本1974年的教材。
郑组长临走前,手指在封底某个位置停留了几秒——龙安心后来发现那里用铅笔写着"
执教点:凯寨小学1975-1977"
。
等车队扬起的尘土散去,吴晓梅从讲台底下抽出三角函数挂图:"
继续上课?"
孩子们却围着那本旧教材叽叽喳喳。
吴小花指着某页惊呼:"
这个例题和我们早上做的一模一样!
"
龙安心凑近看,泛黄的纸页上是道工程应用题,解法用苗汉双语对照书写,空白处画着纹样示意图——与吴小花早上画的几乎分毫不差。
"
龙老师,"
阿雅轻声问,"
郑爷爷是不是就是古歌里唱的汉人老师?那个教会苗寨孩子打算盘的。。。"
窗外传来引擎声。
龙安心跑到走廊,看见郑组长的专车独自返回,停在操场边的老枫树下。
白发老者摇下车窗,递出个牛皮纸信封:"
交给。。。现在的孩子们。
"
信封里是沓发黄的照片。
1975年的凯寨小学土墙前,年轻英俊的郑国强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,身边围着十几个苗族孩子。
他们手里举着算盘、刻木算具和手绘的数学纹样图。
照片背面写着:"
双语教学实验班结业留念"
。
最后一张照片尤为珍贵:年轻的郑老师蹲在鼓楼前,正用树枝在地上画几何图形。
他挽起的袖口露出手腕——同样的位置,现在被刺青遮盖的地方,当年纹着个小小的苗文数字"
7"
。
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