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何掌柜,李掌柜,老夫今日算是开了眼了!”
他对着两人深深一揖,态度比上次还要恭敬,“你们卖的不是粉条,是人心啊!”
“老夫今日来,是想跟二位再谈谈咱们的合作,”
他捻着胡须,一字一顿地道,“那压轴菜的名头,我想改一改。”
“改成什么?”
“就叫——‘一碗汉寿’。”
钱掌柜的眼睛里闪着精光,“每上一道菜,都让小二给客人把这背后的故事说上一段,让客人们知道,他们吃的不仅是一道菜,更是一份来自千里之外的,沉甸甸的希望。”
何青云与李重阳对视一眼,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笑意,这位钱掌柜,果然是个精明的生意人。
夜深了,聚香居的灯火却依旧通明。
李重阳在灯下仔细核对着账目,何青云则在回信给汉寿县的何平安,告诉她家里一切都好,生意也走上了正轨。
信的末尾,她添了一句:“平安,等京城的生意再稳些,我和你重阳哥就都过去,现在这些,对于汉寿县来说还不够。”
窗外,庆阳街的喧嚣渐渐散去,只有聚香居门口那只捐钱箱,在月光下静静地立着,像是在守护一个温暖的承诺,也像是在等待着,下一场更盛大的京华风云。
次日天色未亮,聚香居的伙计便现,那只简陋的木制捐钱箱里,不知何时被塞满了铜钱,甚至还有几锭散碎的银子,在晨光里泛着沉甸甸的光。
“老板娘,您快看!”
伙计的声音带着激动,“昨晚打烊后,定是有人悄悄来捐了钱!”
何青云走过去,只见箱子底下还压着张字条,上面用粗陋的笔迹写着:“感念何掌柜仁义,愿为汉寿百姓尽绵薄之力。”
落款是“庆阳街众商户”
。
她将字条小心收好,心中一片温热,这京城,看似人情淡漠,实则藏着最朴素的善意。
“把箱子抬进来,让重阳登记造册,”
她对伙计道,“每一笔钱都要记清楚,将来要一并公示,让所有人都知道,他们的善心去了何处。”
“汉寿粉”
的故事,经过说书先生和茶楼食客们的口口相传,早已成了京城最新的谈资。
聚香居门口的队伍,从清晨排到日暮,人们谈论的不再是粉条的口感有多新奇,而是那位少年县令在汉寿县垦荒的艰辛,是振威镖局千里运粮的豪情。
吃一碗粉条,捐一文铜钱,成了一种风尚,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。
街对面的“百味阁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