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辆军绿色的吉普车,就停在研究院的板房外,车身上还带着未干的泥点,像一头沉默的野兽。
车上下来的中年男人,一身洗得白的中山装,扣子扣到最上面一颗,背脊挺得像一杆标尺。他走进江晚办公室时,屋里关于生物酶的讨论声戛然而止。
他没有多余的寒暄,将一本暗红色的证件放在桌上,推到江晚面前。
总后勤部,采购局。
简简单单几个烫金字,却有千钧重。
“江晚同志。”
男人的声音不高,但每个字都清晰地砸在众人心上,“我们关注你们很久了。”
他收回证件,目光扫过桌上那些复杂的实验数据图表。
“你们的生物保鲜技术,我们很感兴趣。但我们想要的,不止是保鲜。”
男人顿了顿,从随身的公文包里,取出一份密封的文件袋。
“国家需要一种新东西。”
他把文件袋推过去,“一种能让我们的战士,在最艰苦的环境下,也能吃上一口热乎的、有营养的、甚至是有家乡味道的饭菜。”
“我们称之为,‘新一代单兵口粮’。”
“这不是一个商业订单。”
男人的表情严肃起来,“这是一项政治任务。”
办公室里,连呼吸声都消失了。
周正阳和陆大柱他们,脑子都是懵的。前一刻,他们还在为延长一瓶酱的保质期而兴奋,下一刻,这件事就直接和国家的战士、和战场联系在了一起。
这步子,迈得太大,太突然了。
江晚拆开文件袋,里面是一份详细到令人咋舌的需求报告。从热量、蛋白质、维生素的最低标准,到包装材料的抗压、耐高温要求,再到压缩后的体积和重量,每一项数据,都苛刻到了极点。
这已经不是在做食品,这是在造一种特殊的“装备”
。
“我们接了。”
江晚合上文件,抬头看着那个男人,没有半分犹豫。
陆亦川就站在她身后,一句话没说,只是伸手,将她面前那杯凉了的茶水换掉,倒上一杯热的。他的动作,就是他的回答。
男人看着他们,紧绷的脸上,终于有了一丝松动。
“好。研究院需要什么支持,设备、专家、经费,列个单子,我们全力保障。”
“只有一个要求。”
男人站起身,准备离开,“要快,也要绝对保密。”
男人走后,研究院的板房,彻夜灯火通明。
“军民融合先进单位”
的牌子还没挂起来,保密协议和军方的专家就已经先进驻了。柳树湾通往外界的那条小路,入口处多了一个不起眼的岗哨。
整个研究院被分成了十几个攻关小组,所有人都签了最严格的保密条例。
周正阳整个人像是被打了鸡血,领着人一头扎进了配方研里。他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,就是米饭。野战条件下,如何用最少的水,在最短的时间里,复原出一碗松软可口、米香四溢的米饭,而不是一坨黏糊糊的米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