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同时,下设一个实体化的执行机构,比如‘试验区管委会’,放在政府序列,由一位得力的市领导兼任管委会主任,负责日常工作和具体落实。”
“这样,既体现了市委的坚强领导,又能充分挥政府的执行优势。关键是……这个管委会主任的人选,至关重要。”
张林巧妙地将矛盾焦点,从“谁主导”
转移到了“谁来干”
上。
郑仪点了点头。
张林这个思路,比较务实,也符合常规做法。
既维护了市委的权威,也给了政府足够的操作空间。
关键在于,那个具体操盘的“管委会主任”
,必须是一个有能力、有魄力、并且值得信任的人。
“嗯,这个思路可以考虑。”
郑仪表示了初步的认可。
“领导小组的规格要高,我亲自担任组长,你来担任第一副组长,相关常委和副市长作为成员。”
他先定下了领导小组的基调。
“至于这个管委会主任……”
郑仪沉吟了片刻,目光看向张林。
“张市长,你长期在明州工作,对干部情况比我更熟悉。有没有什么合适的人选推荐?”
他把这个提名权,主动交给了张林。
这是一种信任,也是一种试探。
他想看看,张林会推荐什么样的人。
是会推荐他自己的亲信?
还是会从工作出,推荐真正有能力、有闯劲的干部?
张林显然也明白这个问题的重要性。
他没有立刻回答,而是认真思考了一会儿。
“郑书记,这个人选,确实需要慎重。”
“既要懂经济,又要有改革锐气,还要有很强的协调能力。”
“我初步考虑了几个人选,比如改委主任老赵,经验丰富,稳重可靠;比如高新区的党工委书记,有开区工作经验……”
他列举了几个常见的、也是比较稳妥的人选。
郑仪听着,不置可否。
这些人选,能力或许不错,但总感觉……少了一点他想要的“闯劲”
和“突破性”
。
这个试验区,是要“杀出一条血路”
的,需要一个敢于打破常规、能够承受压力的“闯将”
。
张林似乎看出了郑仪的犹豫,他话锋一转,提出了一个让郑仪有些意外的人选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