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月底,京城。
中央党校的校园里,那几株陪伴了学员们整个春天的玉兰,早已花开花落,换上了郁郁葱葱的绿叶。
为期三个月的学习培训,终于走到了尾声。
郑仪收拾好行李,那间住了近百个日夜的学员宿舍,此刻显得格外空旷。
他最后环视了一眼这个简朴却承载了无数思想碰撞的空间,轻轻关上了门。
没有盛大的欢送仪式,如同他来时一样,一切都在一种低调而庄重的氛围中进行。
学员们互相道别,交换着联系方式,约定着日后要保持联系,交流工作。
周上宾用力握着郑仪的手:
“郑书记,这两个多月和你交流,受益匪浅啊!回去以后,咱们江东的干部,可得经常聚聚,互通有无!”
“一定,周市长,多谢这段时间的关照。”
郑仪真诚回应。
红旗轿车再次驶出那道戒备森严的大门,汇入京城繁忙的车流。
车子没有直接驶向机场,而是先开到了组织部门。
按照惯例,在结束重要的党校学习后,学员需要向相关组织部门做一次简要的汇报,算是完成学习程序的最后一环。
但郑仪知道,今天他要见的这位领导,规格非同一般。
车子在一栋庄严肃穆的大楼前停下。
郑仪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,走过安静而漫长的走廊,来到一间办公室门口。
工作人员轻轻敲了敲门,里面传来一个沉稳的声音:
“请进。”
郑仪推门而入。
办公室宽敞明亮,布置简洁而大气。
一位六十岁左右、戴着金丝边眼镜、气质儒雅中透着威严的长者,正从宽大的办公桌后站起身,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。
他,就是郑仪今天要见的人——中组部一位位高权重的副部长,李义山同志。
这位领导,他并不陌生。
虽然直接接触不多,但他知道,这位是中组部一位极其重要的副部长,姓李,分管地方干部工作,位高权重。
更重要的是,郑仪知道这位李部长与江东省委书记徐志鸿是大学同窗,私交甚笃。
而且,他还是郑仪那位已经退休多年的官场引路人、恩师王振国的挚友!
当年,王振国在担任江东省委组织部长时,就对年轻有为的郑仪青睐有加,悉心培养。
后来王振国因工作需要调任中组部,临行前最放心不下的,就是郑仪这个他极为看好的“苗子”
。
他担心自己离开后,郑仪在江东省复杂的政治生态中会受到排挤或打压,成长受阻。
于是,在王振国的精心安排和引荐下,当时还是省长的徐志鸿,开始关注并逐渐重用郑仪。
可以说,没有王振国当年的那一步棋,就没有郑仪后来在明州的迅崛起,更没有今天坐在这里,接受中组部领导谈话的机会。
而眼前这位李部长,作为王振国的挚友,自然也知晓这段渊源,甚至可能在郑仪的成长过程中,也曾在某些关键节点,暗中给予过关照或肯定。
“李部长好!”
郑仪立刻上前几步,微微躬身,恭敬地问好。
“郑仪同志来了,快请坐。”
李义山笑着指了指对面的沙,自己也从办公桌后绕过来,在郑仪旁边的单人沙上坐下。
秘书悄无声息地送上热茶,然后退了出去,轻轻带上门。
办公室里只剩下两人。
“学习结束了?感觉怎么样?”
李义山端起茶杯,语气亲切,像是长辈关心晚辈的学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