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天哪,这玩意得多少钱!”
“按市里收购价四块钱一斤,那就是八千块啊!”
“八千块!我一年都挣不了这么多!”
议论声此起彼伏,人群越聚越多。有人掰着手指头计算,有人啧啧称奇,更多的是羡慕的目光。
两辆拖拉机的车斗都装得满满当当,用绳子紧紧捆住,确保运输途中不会散落。钱旭回屋收拾证件和存折,准备出。
巧云站在门口,手里拿着一个水壶和几个馒头:“路上渴了饿了,记得吃点。”
钱旭接过水壶和馒头,心里一暖:“放心吧,晚上就回来。”
“路上小心。”
巧云轻声叮嘱,眼中满是不舍。
兄弟俩各自开了台农用车。动机轰鸣,两辆拖拉机缓缓驶离村子,扬起的尘土中,依稀能看到巧云的身影。
一路上,钱旭的心思飘忽不定。这批金耳要是真能卖八千块,加上之前的一千块,就有九千了。虽然不算大钱,但这个年代在农村,也算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。
太阳渐渐升高,拖拉机在颠簸的乡间小路上前行。路过其他村庄时,不时有人驻足观望,议论纷纷。
“这是哪个村的?拉这么多金耳?”
“看方向,应该是去青山市。”
到达青山市供销收购商店时,已经是下午一点多。钱旭活动了下有些麻的腿,走进商店。
“请问钱主任在吗?”
他对柜台后的工作人员问道。
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抬头打量着他:“你找他有事?”
“我是来卖金耳的,和钱主任认识。”
没多久,钱宝威就从里屋走了出来。他穿着一件白衬衫,脸上带着笑容:“钱旭啊,好久不见!听说你拉了两车金耳来?”
“是啊钱主任。”
钱旭笑着说。
“哈哈,你小子眼光不错啊,这个时候囤这么多金耳。”
钱宝威拍了拍钱旭的肩膀,“来来来,赶紧卸货称重。”
后院里,工人们开始忙碌起来。一袋袋金耳被搬下车,经过质量检查后称重。秤盘上的指针不断跳动,工人们认真记录着每一个数字。
最后一称,整整2o58斤。
“按四块钱一斤,税后是8232块。”
钱宝威拿着计算器算了算。
钱旭点点头,跟着去信用社办理了转账手续。盯着银行卡里的余额,他心里涌起一股说不出的滋味。这可能是他这辈子第一次拥有这么多钱。
取了五百块现金,钱旭请钱宝威吃饭,趁机商量在镇上开收购站的事。
“你要开收购站?”
钱宝威放下筷子,有些意外地看着钱旭。
“是啊,我想在青河镇开一家,不知道手续怎么办?”
钱旭给钱宝威倒了杯酒。
“这个简单,你先去办个体工商户执照,然后和我们这边签个收购协议就行。现在政策宽松了,不像以前那么麻烦。”
钱宝威一口喝掉杯中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