室外黄沙翻滚,小巷的几户人家也早早的躲进了菜窖。大力嫂抱着家里一些之前的东西,借着未若的烛光四处点着人。
“温娘子呢?”
周大娘圈着几个孩子,头也不抬。“是不是在角落?”
“温娘子是不是去书局了?”
周大娘费力的回头,她身后的角落中,蹲着一个抱着孩子的女人。她仔细地辨认了下,认出是西凉商人的妻子。“徐娘子?”
徐娘子是西凉商人在湖阴城县娶的妻子,原是江南人,生的纤细温柔,刚来的时候说话都是轻声细语。她前些年总是跟着商人四处走,后来怀孕了,便回了江南外祖家待产。等她生下孩子回来后,丈夫已经被一个西夏姑娘勾走了魂。哭过、闹过、吵过,最终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周大娘不解,“风暴来了她去书局做什么?书局又不是没有地窖……”
她止住了话。
在巷子里住的久了,谁家的情况不了解,谁家那点藏着掖着的丢人事不知道。温娘子每日辛苦做工,赚的银子自己都能留下多少,不是被丈夫拿去填给了寡嫂,就是被婆母小姑拿走。自己唯一的儿子,在婆母的挑唆下,与自己也不亲近,反倒是觉得生母整日抛头露面,给他丢脸了。
大力嫂的丈夫一身蛮力,却也只有一身蛮力。说好听些叫为人单纯,说的难听些便是蠢笨,总是被人蒙骗,这些年若非大力嫂撒泼打滚,甚至拿着刀追在他后面砍,让他怕了,那点出力气赚来的银子,一点都拿不回来。
而自己,丈夫虽没有纳妾养外室,前一任留下的几个孩子却各个不是善茬,无论她付出多少,从不与自己一条心,反倒是一眼看不到就欺凌弟妹们……而她的丈夫,每每说的都是他们没了亲娘,让她多担待些,心偏的明显。
大力嫂轻叹一声,“……许是又被人骗过去了,希望她无事。”
她那寡嫂,仗着家中人的喜爱,没少欺凌她。“无娘家撑腰的女子,在这世道,难啊。”
她轻轻一声,地窖中的众人不语,只是看好了自己的孩子,紧紧抱住那么一丁点家底,等着风暴过去。
风暴过后,连墨白便带着几个孩子来了。想想扑在她怀里哭,不过一月,她就瘦了一圈,看着宁安心疼。肃宁也上前抱住了禾苗,瞒着他们并非本意,不过是怕他们出了纰漏,才狠心让他们担心受怕。
想想说,“娘黄黄的,不喜欢。”
不过半日,她也被染的黄黄的。
中年女人见她扯着嗓子干嚎,忍不住道,“孩子来后,夫人开心了许多。孩子果然是母亲的命。”
中年道人道,“就是吵闹的很,也不知他们怎么受得了的。”
中年女人笑道,“日后你若有了孩子,便能受得了了。”
一家五口,去山里绕了一圈,猎了一头羊,抓了一头野猪后,便回了小巷。周大娘见他们回来时并非二人,便上前问道,“这是你们的孩子?”
宁安点头。“应州城开了,学堂这些日子也不上课,便将他们接来了。”
相处久了,她便现,小巷里的女人们虽有些刻薄,嘴上还不饶人,本质却不坏,谁要有些什么事,也能搭把手。
周大娘拿过几个野果,在围裙上擦了擦递过去。“呐,给你们吃。”
宁安笑道,“拿着吧。”
三人接了果子,一一道谢。周大娘笑道,“你这几个孩子教养的倒是好,我还以为你们会让孩子承袭衣钵呢?”
宁安道,“打猎总归是危险,如今既然供得起他们,便想着让他们多学些,日后若是能考中个举人呢?”
举人有功名,除了能收到朝廷衙门给的几十亩天地外,每年还有十五两的补助,自己勤勉些,生活是没有问题的。
周大娘看向牵着想想的苗苗,“供养三个孩子读书,不容易吧。”
宁安一时没太明白她话中的意思,便道,“艰难是艰难了些,但想想以后,便也不难了。”
周大娘见她不明白,干脆直言道,“你这两个女儿,怎么也送去学堂。日后学的多了,当心婆家嫌弃。”
宁安微愣,随后拧眉不快道,“我的女儿们为何不能上学堂?她们同儿子是一样的,儿子能考科举,她们日后也能。”
她顿了顿,“我的女儿,我就是养着她们一辈子,也绝不会让她们嫁入轻视她们一分一毫的人家。”
她的女儿,千娇百宠养着的女儿们,日后嫁人只是为了被人爱着,而不是被人挑剔。
周大娘愣住了,就这么看着她们走回了小院,砰的一声关上了门。周大娘的大女儿端着一盘果子走了过来,“娘,我刚才去和妹妹又摘了些果子,矮的地方都摘得差不多了,高的地方地方我们今天没带绳子就没去,明天戴上绳子,都给打下来。”
她一边帮着周大娘晒果子一边道,“这批果子卖了,加上之前攒的银子,该够大哥哥、二哥哥明年请先生的钱了……”
周大娘看着十二岁的大女儿,突然问,“妮儿,你想念书吗?”
穷苦人家的孩子没有什么大名,便大妮、二妮、三妮的叫着。她嫁到周家后,为了防止旁人说后娘心狠,对孩子不好,她事事以那三个非亲生的孩子为重,便是自己的儿女们,也要让着他们。女儿小小年纪就学会了爬树打果养家,儿子七岁了,还未上学堂,前些天还说要跟姐姐一起打果子供大哥哥、二哥哥念书,给大姐姐攒嫁妆。什么时候起,她的孩子们也跟她一样,事事以他们为先了呢?
妮儿愣了一下,随即笑道,“娘,你胡说什么,咱们哪来那么多银子。”
她看了眼自己粗糙的手指,有些局促的擦了擦,随后又觉得窘迫,心里酸麻麻的,也不知为何。她咬了咬唇,掩去听到念书后一瞬间的欢喜,弯腰将果子倒在笼屉上,挑选起坏果、烂果来。“哪有姑娘家念书的,有银子还是先送弟弟去学堂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