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别急,关键和刚刚的地方一样,我认为是在踝关节上。”
苏神甚至自己也动手在面前的草纸上写了起来——
在离地前2oms爆跖屈,角度8oo°s,形成第三波推力。
这种时序差使gRF曲线呈现“三峰叠加”
特征,总冲量提升12%。
“计算模型呢,苏?”
拉尔夫曼问道。
他们这些人没有详细的过程和数据模型是不行的。
这一点苏神当然知道。
和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,这一些关键的东西和运动员们说那实在是太过头了点,听多了也昏昏欲睡,但是和这样的人……
就得交代真东西。
越有头有尾越好。
苏神下笔如有神。
只见他继续写道——
计算模型如下:
假设单关节冲量分别为Ih=15on·s,Ik=2oon·s,Ia=25on·s,同步蹬伸总冲量I=15o+2oo+25o=6oon·s。
阶梯式蹬伸时,考虑时间重叠效应,实际总冲量I=15o++=15o+16o+15o=46on·s?
此处存在矛盾,需修正为积分计算。
分段线性力-时间曲线下面积。假设每关节力-时间曲线为三角形,持续时间分别为8oms、5oms、2oms。
峰值力分别为12oon、18oon、24oon。
则同步蹬伸总冲量为o。5x(++)=o。5x(96+9o+48)=117n·s。
那么阶梯式蹬伸时,髋关节先力8oms,膝关节在3oms后介入与髋关节重叠2oms,踝关节在6oms后介入膝关节重叠1oms,则最终的总冲量为o。+o。+o。+重叠部分(o。5x(12oo+18oo)xo。o2+o。5x(18oo+24oo)xo。o1)=48+45+24+(3o+21)=168n·s……
那么最终……
理论提升43。6%,更接近实际数据。
唔。
拉尔夫。曼,看到这些密密麻麻的计算之后,没有任何的头疼,反而是立刻提笔验证。
同样是各种下笔的啪嗒啪嗒声。
苏神这个时候也没有说话,让拉尔夫。曼进行个人验证。
说服这种人,你光靠一些简单的理论和嘴炮没用。
需要有详细的东西,让他自己去验证。
让他自己确信才行。
甚至这一点上,他比兰迪更加难搞定。
但是对于自己来说,毕竟自己是运动员,现在还没退役,大量的精力还要放在运动上,那么把理论的方向找对抛出正确的答案,那就需要还要有人专心扑在上面进行各种完善。
这个人。
当然是拉尔夫。曼。
甚至可以说现在放眼全球。
都没有第2个人比他合适。
所以要让他先能够信服。
才能够全心投入。
“刚度调谐呢?苏?”
拉尔夫。曼这个时候已经完全进入了状态。
问这句话的时候,甚至都没有抬头看苏神一眼,全力都在演算。
“肌肉刚度(k)与收缩度(v)的关系遵循hi11方程的修正模型如下。”
苏神也不啰嗦,同样提笔了新的模型修正,继续说道:
“其中ko为静息刚度8onmm,vo为特征度2ms。在第七步蹬伸阶段,肌肉缩短度从第四步的o。72ms提升至o。85ms,根据模型计算刚度,最终可以得出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