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大兄不在了,儿自然要撑起这个家。”
父子二人彼此心知肚明,说的话也相当有艺术。
早年司马师在世时,司马懿一直想要给他铺路。
司马攸刚被过继给司马师那会儿,司马懿就经常夸赞:此子天生聪慧,旺我家门者,必此子也!
真是司马攸这么优秀?
并不是。
没了王元姬的一半的血脉,无论是长相、性格和能力都将不再是那个人了,只是名字还叫那个名字而已。
当然这是题外话。
事实上,一个一两岁的小孩能看出什么才能?
司马懿这么做是为了早早立下继承顺序,仅此而已。
司马昭的回复也是给了司马懿一个安心。
他表示:过去的事都过去了,我大哥在,我就安心辅佐他,我大哥没了,这个家我会好好打理。
讲道理,他觉得父亲都多余操心。
大兄全家除了司马攸以外,皆被流放,且就司马攸这么一个儿子,而他。。。。本来就是司马昭的儿子。
于情于理,司马昭都不会不管这个儿子的。
同样的情况,在三叔那也有。
司马望名义上是司马朗的儿子,但大伯死后,三叔基本上算是把司马望收宗了。
人脉该打理地打理,官职该安排地安排,虽然司马孚最终也没安排明白。
“还有。。。。。”
正此时,司马懿微弱的声音再次传来:
“你三叔是你至亲之人,宗族内若有拿不准的事,要多问他的心意。”
司马昭迟疑了一下,而后点头:“是。”
“我对不起你阿母。”
司马懿的话题转得很快,似乎是想到哪说到哪。
“到了地下,慢慢还吧。”
司马昭不知所言,只听父亲又道:
“但我。。。。对得起大魏。”
房内沉默良久,忽然一阵风吹来,烛火骤灭,留下几缕白烟。
手从司马昭的脸庞滑落。
“阿父!”
承武三年,六月十六,前太傅、舞阳侯司马懿,于洛阳病逝,享年七十三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