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月初,京城。
黑色的红旗轿车平稳地驶过海淀区,最终拐进了一条绿树掩映、戒备森严的道路。
路旁没有显眼的标识,只有一块朴素的牌子,上面写着几个庄重的宋体字——华夏中央党校。
车子在校门口缓缓停下,经过严格的证件核验后,才被放行入内。
郑仪坐在后座,目光沉静地望向窗外。
当车轮碾过那道无形的门槛,驶入这片占地千亩的校园时,一种混合着庄严与使命感的氛围,瞬间将他包裹。
这里,就是华夏党培养高级领导干部的最高学府,被外界称为“共和国高级干部的摇篮”
。
校园极其开阔,与外面的车水马龙、都市喧嚣判若两个世界。
笔直宽阔的林荫道两旁,是历经岁月洗礼、高大挺拔的白杨和苍松翠柏,即便在冬日也未完全凋零,依旧保持着一种沉稳的绿意,如同忠诚的卫士,默默守护着这片思想的圣地。
错落有致的教学楼、图书馆、学员楼,多是苏式或现代中式建筑,风格庄重、大气,外墙颜色多为沉稳的灰色或棕色,没有过多的装饰,却自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度。
路上行人不多,偶尔能看到三三两两的学员,大多步履沉稳,神色专注,低声交谈着。
他们年龄多在四五十岁,穿着朴素。
无需介绍,郑仪也能感觉到,这些人,无不是来自全国各地、主政一方或执掌关键部门的精英人物。
即便是郑仪这样早已见惯大场面、执掌一座重要地级市的市委书记,此刻身处此地,心中也不由自主地升起一股敬畏之情,以及一种……即将融入这股洪流的豪情。
他,郑仪,此刻也成为了这“摇篮”
中的一员。
车子在学员报到处停下。
流程高效而严谨。
核对身份,领取学员证、饭卡、课程表、学习资料……一切都是标准化操作,工作人员态度礼貌而专业,没有多余的寒暄。
郑仪被安排住在学员楼的一个标准间。
房间陈设简单,但干净整洁,书桌、台灯、衣柜、独立卫浴一应俱全。
窗外正对着一个静谧的小花园,几株腊梅还在顽强地吐露着最后的芬芳。
他放下简单的行李,没有多做停留,便拿着刚领到的校园地图和课程表,走出了房间。
他需要熟悉一下环境,尤其是那个传说中的地方——学校的“实事求是”
大礼堂,以及被誉为“理论宝库”
的中心图书馆。
走在宁静的校园里,初春的寒风依旧料峭,但郑仪的心却是热的。
他仔细看着课程表:
《马主义基本理论与华夏化时代化最新成果》、《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》、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》、《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》……
课程设置极具系统性、前沿性和针对性,几乎涵盖了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。
授课老师,无一不是相关领域的顶尖学者或部委权威人士。
正当他边走边思考时,一个略带惊喜的声音从身后传来:
“郑书记?真是你啊!”
郑仪闻声回头,只见一个身材微胖、笑容和煦的中年男子快步走了过来。
正是江东省会城市,承天市的市长,周上宾。
“周市长!这么巧!”
郑仪脸上也露出了真诚的笑容,主动伸出手。
“是啊!我刚才在报到处好像看到个背影就像你,没想到真是!”
周上宾用力握住郑仪的手,显得十分热情。
“咱们江东这次来了不少人啊,我刚才还看到省改委的王主任了。这下好了,学习期间不寂寞了!”
周上宾是江东本地成长起来的干部,担任承天市市长已有数年,资格比郑仪老,两人之前在工作中多有交集。
郑仪在明州推动“新明州建设”
时,有些项目需要省里协调,与周上宾打过不少交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