声学函数仪!
"
杨老对围观的督导组解释,"
五十年代我们用它教三角函数,苗语叫ghabnexghabbil(山川的回响)。。。"
龙安心突然明白王主任今早反常举动的含义。
这不是简单的检查,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"
政策示范"
——用六十年前的合法先例,为今天的教学创新开辟空间。
下午的数学课变成了双语教学成果展。
孩子们轮流演示:用苗语民谣节奏背乘法表、通过银饰纹样理解对称轴、甚至用改良的"
函数琴"
演奏《苗岭飞歌》。
督导组成员忙着拍照录像,没人再提"
必须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"
的规定。
最后环节,杨老从公文包取出个红绸包裹的物件。
解开绸布,露出台老式机械计算器,键盘上的数字除了阿拉伯数字,还刻着细小的苗文符号。
"
1958年上海计算机厂特制。
"
他按下开机键,机器发出悦耳的苗语报数声,"
全国只生产了二十台。。。"
计算器在师生手中传递。
龙安心抚摸冰凉的金属按键,想象六十年前的苗族学生如何用这个"
高科技产品"
学习运算。
键盘缝隙里积着经年累月的灰垢,却仍能清晰辨认"
+"
键上刻的星辰纹。
放学铃响后,督导组召集教师开会。
杨老的开场白出乎所有人意料:"
我刚和教育部民族司通过电话,凯寨小学正式列入民族地区特色小规模学校试点。
"
会议室炸开锅。
这个政策标签意味着教材自主权、考试评价权和小班化教学补贴。
王主任的眼镜片上反射着电脑蓝光,龙安心看见他嘴角藏不住的笑意。
"
具体方案三个月内报批。
"
林处长补充,"
但可以先参照。。。"
她故意停顿,翻开那本1956年的双语算术教材。
夜幕降临时,龙安心独自留在空荡荡的教室。
智慧黑板还开着,屏保是省教育厅的logo。
他插入王主任给的U盘,调出苗汉双语课件库,突然发现角落里有个隐藏文件夹。
点开后是段黑白纪录片。
画面上,年轻的杨老戴着红领巾,在同样破旧的凯寨小学教室里,用银项圈和竹竿演示勾股定理。
字幕显示: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