罗南并不理会,接上了前面的陈述:“另一方面呢,如果真能与‘开垦团’联系上,让他们下来、过来,我也是很欢迎的。毕竟现在手短,够不到……这很难,更不会给大家强作要求。在这个意义上,李维先生想去寻亲访友,我也不会阻拦的,只想跟在后面,默默学习。”
会场内响起些许低笑声,不少人的视线投往百集教宗那里,又快挪开。
罗南继续道:“大家也无须立下决断。要知‘外地球’与‘内地球’基本地理条件固然类同,社会结构、实力配置却有很大差异,后续变化也不可预测,还是多了解一些,也可以让更专业的人士、团队进行分析。第一阶段的‘跨界’试验,为的就是这个。”
说罢,他伸手虚引,将众人注意力重新引到文慧兰三人处。
针对试验人员的问询,终于走入正轨。三人拿出了一些新情报和影像资料,围绕行政划分、开垦团权限和智械体系设计、治理方式等做有条理的讲解。
文慧兰是主讲,柴尔德和余勇则做确证和补充。
罗南默默看着,台下,或者说线下,他的通讯频道和信箱都爆掉了。
他暂时没有理会,意绪放空,换了一种视角,安静俯瞰这个世界。
他借用的是“磁光云母”
的视角,看微尘般大小、又阴影烟气一般的“内地球”
在深空中盘转,看它立于模糊“水波”
之上,呈现摇荡的倒影。
看两颗似同非同、似接非接的半虚无星球上,一百二十亿人口中,那关键的极少数,即分不清内外的“水族箱”
里,最活跃、最强壮、最有主导性和影响力的那些,正生的微妙变化。
罗南不需要指导他们怎么动,只要他们动起来。
当前的局面下,他们必然是朝着划分“水族箱”
内外的半透明“隔挡”
趋近,尝试碰撞、渗透,直至完成交流。哪怕一些人会刻意扯后腿,扭曲多数人的本意;会像钢锈预判的那样,尝试与“开垦团”
媾和……
那又怎样?
大家变得更清醒了,常识范围扩大,思维更开阔,“云端生物脑阵列”
的运行也就会更高效、更活泼。
还有,这些最典型的、已经形成稳定自我逻辑和领域的凡种们,就是一个个的“数据包”
和“解码器”
,他们在“内外地球”
的交互活动,本身就是极好的“管道”
,将使分不清真幻虚实的“时空壁垒”
更加通透。
这是客观的变化趋势,一旦启动,将不以他们中间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。
由此带来的最直接效果,就是一定程度上克服“内外地球”
之间信息传递的“延迟”
。后面再尝试上一个台阶,推动“内外地球”
的物质交换、规则互通,看看那个阶段,会生些什么。
当然,罗南不可能只依靠这些人,只凭借这一条路径。
相比之下,同样类型,却能挥更大作用的,就有此时正摩挲“水族箱”
的“磁光云母”
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