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二)“千乘之国,可使治其赋也”
的才能评价
孔子评价子路“千乘之国,可使治其赋也”
,这是对子路军事和行政才能的高度肯定。“千乘之国”
在当时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,拥有一定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。一个“千乘之国”
通常拥有数千辆战车,数万名士兵,以及广阔的领土和丰富的资源。治理这样一个国家的军事和财政事务,需要具备卓越的才能和丰富的经验。
“治其赋”
指的是管理国家的军事和财政事务,包括军队的训练、装备、征兵以及财政的收入和支出等方面。子路具备管理“千乘之国”
军事和财政事务的能力,这表明他在军事战略、组织管理、财政预算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。在军事方面,他能够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,制定合理的军事战略和作战计划。他了解各种兵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,能够合理地调配军队,挥军队的最大战斗力。他还注重军队的训练,通过严格的训练,提高士兵的素质和战斗力。在财政方面,他能够合理地安排国家的财政收支,保障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展。他懂得如何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,如展农业、手工业和商业等;他也知道如何控制财政支出,避免浪费和奢侈。这种才能在当时的社会中是非常难得的,也是子路受到孔子重视和弟子们尊敬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(三)子路“不知其仁也”
的原因剖析
尽管子路具备出色的才能,但孔子仍然认为他“不知其仁也”
。这主要是因为子路的性格和行为存在一些与“仁”
相悖的地方。子路好勇斗狠,有时过于冲动和鲁莽,在处理问题时可能会忽略他人的感受和利益,这与“仁者爱人”
的理念不符。例如,在与他人生冲突时,子路往往会凭借自己的武力解决问题,而不考虑通过和平、理性的方式来解决。他的这种行为容易引矛盾和冲突,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。
此外,子路在品德修养方面还有所欠缺。他虽然忠诚于孔子,但在面对一些复杂的道德问题时,可能缺乏足够的思考和判断能力。例如,他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,有时可能会过于直接和强硬,不懂得委婉和包容。他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而与他人生争执,甚至大打出手,而不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,理解对方的感受。这与“忠恕之道”
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。“忠恕之道”
强调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,尊重他人的选择和权利,而子路的行为往往过于自我中心,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。因此,孔子认为子路尚未达到“仁”
的境界。
四、冉有之评:宰邑之才与“仁”
之未达
(一)冉有其人及才能特点
冉有,名求,字子有,通称“冉有”
,尊称“冉子”
,鲁国人。他多才多艺,尤其擅长理财和政务。冉有性格谦逊,做事稳重,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政务问题。他不像子路那样冲动和鲁莽,而是能够冷静地分析问题,权衡利弊,做出合理的决策。
在跟随孔子的过程中,冉有展现出了出色的行政才能和理财能力。他能够合理地规划国家的财政收支,增加国家的财富。他懂得如何展经济,鼓励百姓从事农业、手工业和商业等活动,提高国家的生产力。他还善于管理财政资源,避免浪费和奢侈,确保国家的财政稳定。在政务方面,他能够有效地组织和管理政务,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。他能够合理地分配工作任务,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,使政府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。冉有的才能得到了孔子的认可和弟子们的赞赏,他也成为了孔子弟子中在政治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之一。
(二)“千室之邑、百乘之家,可使为之宰也”
的才能评价
孔子评价冉有“千室之邑、百乘之家,可使为之宰也”
,这是对冉有行政和理财才能的高度评价。“千室之邑”
指的是一个拥有千户人家的大邑,“百乘之家”
指的是一个拥有百辆兵车的卿大夫之家。“为之宰”
指的是担任这个大邑或卿大夫之家的总管,负责管理该地的政务、财政、军事等一切事务。
冉有具备管理“千室之邑、百乘之家”
政务和财政事务的能力,这表明他在行政管理、财政预算、军事组织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。在行政管理方面,他能够制定合理的政策和制度,确保地方的治理有序。他善于选拔和任用人才,让有能力的人担任重要的职务,挥他们的才能。他还注重与百姓的沟通和交流,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,及时解决他们的问题。在财政预算方面,他能够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,制定合理的财政预算计划。他懂得如何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,如展地方经济、征收合理的税收等;他也知道如何控制财政支出,避免浪费和奢侈。在军事组织方面,他能够组织和管理地方的军事力量,保障地方的安全。他了解军事战略和战术,能够训练出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。这种才能在当时的社会中是非常实用的,也是冉有能够在政治领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(三)冉有“不知其仁也”
的原因剖析
虽然冉有具备出色的行政和理财才能,但孔子仍然认为他“不知其仁也”
。这主要是因为冉有在面对一些道德和政治问题时,可能缺乏坚定的原则和立场。例如,在鲁国季氏伐颛臾的事件中,冉有作为季氏的家臣,没有能够坚决地劝阻季氏的错误行为,反而为季氏的侵略行为进行辩解。季氏作为鲁国的权臣,妄图通过伐颛臾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,这种行为是不符合道义和正义的。冉有作为季氏的家臣,本应该以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为重,劝阻季氏的错误行为。然而,他却为了迎合季氏,为季氏的侵略行为寻找借口,这与“仁”
所倡导的正义和道德原则相违背。
此外,冉有在追求个人利益方面可能过于积极,有时会忽略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。他在处理政务时,可能更多地考虑如何满足上级的要求和个人的政绩,而忽视了百姓的需求和社会的公平正义。例如,在征收税收时,他可能会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加重百姓的负担,而不考虑百姓的实际承受能力。他的这种行为容易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,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。因此,孔子认为冉有尚未达到“仁”
的境界。
五、公西赤之评:宾客之能与“仁”
之欠缺
(一)公西赤其人及才能特点
公西赤,字子华,亦称公西华,春秋末年鲁国人。他容貌端庄,举止文雅,擅长外交辞令和礼仪规范。公西赤对礼仪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,能够在各种外交场合中表现得得体大方,为国家的外交事务做出贡献。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礼仪教育,对各种礼仪仪式和规范了如指掌。他懂得如何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对象,选择合适的礼仪方式和言辞,以表达国家的尊重和友好。
在跟随孔子的过程中,公西赤展现出了出色的外交才能和礼仪修养。他能够熟练地运用外交辞令,与各国使者进行沟通和交流。他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和需求,能够准确地表达国家的立场和观点。他还能够巧妙地化解外交冲突,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。在礼仪方面,他严格遵守礼仪规范,无论是在朝廷之上还是在外交场合中,都能够做到言行举止得体,展现出国家的良好形象。公西赤的才能得到了孔子的赞赏和弟子们的钦佩,他也成为了孔子弟子中在外交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之一。
(二)“束带立于朝,可使与宾客言也”